7月6日,清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贵阳市修文县小箐镇崇恩村,围绕数字乡村建设、特色农业升级与城乡协调机制三大主题开展深度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入户访谈与专题座谈,解码乡村振兴的“崇恩路径”。
多维调研,挖掘乡村特色产业样本
“去年夏季,村里民宿迎来了首批客人入住,接待了安徽省中国科技大学的退休老师共70余人。”在崇恩村核心产业区,崇恩村党支部书记郭红霞指着村里80余亩的荷花池向实践团介绍,接下来,村里将继续盘活现有闲置农房,致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住宿、采摘于一体的旅居综合体,助力崇恩村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崇恩村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爽爽贵阳’的气候优势、‘心学修文’的文化优势、‘幸福小箐’的地理优势和崇恩村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居产业,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参与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24.6万元,
在崇恩森林公园,实践团调研森林步道、生态木屋等设施,了解村集体通过“林地入股+企业运营”开发的旅居项目,该项目占地920亩,建设用地约270亩,覆盖5个村民组。
实践团随后深入考察崇恩村林下养鸡场,参观林下养鸡示范点。“散养土鸡肉质紧实、土鸡蛋供不应求。”养植大户徐兴发介绍,通过“养殖+销售”一体化,实现“林间虫草喂鸡-鸡粪还田肥林”,年收入显著提升。
实践团还来到崇恩村猕猴桃示范种植基地,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下,300余亩猕猴桃都挂上了丰硕的果实。另外,崇恩村结合实际建设了约140亩猕猴桃资源圃示范基地,以观赏鱼产业为核心建设锦鲤养殖园,采用循环水系统,培育高端观赏鱼种,结合亲子体验活动,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成为村民致富新引擎。
座谈破题,校地共商发展痛点
在下午的座谈会上,清华学子结合调研数据,以“问题导向”深度剖析乡村发展现状,与小箐镇相关负责人、村支两委、驻村选调生展开深度对话。
针对民宿同质化、留宿率低、时效性短等问题,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派驻崇恩村的驻村选调生万河妨提出将深入挖掘整合乡村的历史文化,闲置资产等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结合自然资源开发研学板块,让游客参与到乡村的农事生产中,如种植、采摘、养殖等,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进一步打破“候鸟式”旅居。同时提出“民宿联营”计划,由村集体整合闲置农宅,引入专业运营公司打造主题民宿集群。
针对农产品销售瓶颈,围绕农户直播技能薄弱环节,镇村两级计划培育种植户、养殖户掌握短视频制作、直播话术及物流管控技能,破解农产品“出山难”,强化“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动,让手机成为新农具。
就人才短缺问题,小箐镇提出构建“三维激励政策”:一是产业吸附:发展农产品加工、民宿运营等新业态,创造多元化岗位。二是服务升级:改善乡村数字基建与文娱设施,让青年“留身更留心”。三是弹性就业:探索“县城工作+乡村服务”弹性就业模式,破解“留人难”困局。
“一定会时刻聚焦村民‘急难愁盼’,全力协助引进和培育更多富民产业,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打通发展堵点,努力让好产业落地生根,让老百姓的问题得到实实在在的解决。“作为一名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驻村选调生万河妨在交流会上恳切地表示,接下来她会把自己当作崇恩村的一分子,扎根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将所学毫无保留地运用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
“这次调研让我们看到理论落地的生命力!”清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长说,本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次知行合一的育人行动,学子们将通过入户访谈与实地参访,深化对基层治理的理解,并计划形成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