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吉林省通榆县的十花道乡,一场融合体育竞技、乡土盛宴与篝火欢聚的乡村嘉年华,成为观察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生动窗口。时值秋收与中国双节重合,当地通过“村运—村宴—村聚”三重奏,试图在传统节庆中寻找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运动场上,沾满泥土的运动鞋与盛满玉米的竹筐并肩陈列。拔河比赛中,乡镇干部与农民共握一绳,六旬老人坐在场边剥着新收的葵花籽助威。参赛者腰间别着的玉米棒与围墙外晾晒的谷物,将农事生产与文体活动编织成完整的乡村叙事。
当四十张长桌在广场拼接成宴席阵列,这场饮食活动便超越了节庆聚餐的范畴。现场架设的铁锅炖煮着本地黑猪肉,刚采摘的鸡心果与葡萄装点餐桌,形成天然的农产品展销会。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电商从业者的活跃身影——他们用手机镜头将农家菜转化为带货素材,使传统宴席成为连接城乡的流通节点。
篝火晚会的演进则更具象征意义。村民自编的《家乡的山歌唱给党》与《我的祖国》器乐合奏,构成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交融的图景。在烟花绽开的瞬间,独居老人与留守儿童手掌相牵的圆圈舞,折射出对重建乡村社会纽带的追求。
这套节庆组合拳蕴含着清晰的发展逻辑:以文体活动凝聚人气,用乡土美食展示物产,借情感共鸣激活产业。当地表示,此类活动正从节庆展演向常态化运营转变,试图将短暂的热度转化为持久的农文旅融合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