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要闻>> 乡村振兴>>正文内容

江西莲花:“共建共享”新模式,村民成乡村振兴“主力军”

2025年09月29日 来源:央广网

清晨的阳光洒在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良坊镇下坊村新修的水渠上,村民郭海军抹了把汗,望着眼前即将完工的灌溉工程,脸上浮现出踏实而灿烂的笑容。几个月前,他还是个四处找零工的脱贫户,如今已成为镇里水利项目的一名技术工。“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学了手艺,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日子真有奔头!”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良坊镇积极探索“技能提升+本地参与”的新模式,努力把基础设施建设与村民能力培养相结合,让村民在参与中成长、在劳动中受益。一条路、一口塘、一片产业园,不再是冷冰冰的工程,而是由本地村民亲手筑起的家园风景。

搭建平台,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主人公”

“以前工程队一来,我们只能站边上看热闹,当‘观众’。现在不一样,村微信群里一发通知,我们就有机会报名上场干活。”白渡村村民王小年这样说道。

为提升村民的参与感,良坊镇依托镇属企业,联合镇民生服务办公室开展劳动力摸底,建立起覆盖全镇的“劳动力资源库”,详细记录1000多名村民的技能特长和就业意向。

在项目推进中,镇政府倡导施工方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在部分项目中明确一定比例的用工来自本镇村民。在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中,仅土方整理、材料运输等环节,就吸纳了200多名本地劳动力,有效带动了群众参与。

白渡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彭红表示:“让村民参与项目建设,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大家对家乡建设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培训赋能,让村民从“卖力气”到“有手艺”

面对部分村民技能单一、难以直接胜任项目要求的情况,良坊镇坚持“既用工,也育工”,着力帮助乡亲们把“力气活”干成“技术活”,让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更大价值。

项目一来,岗位分门别类,各有安排。对于土方整理、材料搬运等基础岗位,优先安排本地村民上岗,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而对于砌筑、抹灰、机械操作等技术工种,良坊镇里联合项目方开展“嵌入式”培训,直接把课堂开到工地旁、田埂边。

“老师傅手把手教,怎么拿砖、怎么拉线、怎么磨得又平又光,我们几个原来只会出大力的,现在也成了‘半专业’的泥瓦匠!”梅洲村村民颜金福边干边学,满脸是收获的喜悦。

这种“边干边学、学以致用”的模式,不仅解决了项目急需的用工问题,更让村民实实在在掌握了一技之长。不少村民都说:“过去打工靠体力,收入一眼看到头;现在有手艺,走到哪都不怕。”

一技在手,长远不愁。良坊镇通过精准赋能,正帮助越来越多村民实现从普通劳力向技能型“工匠”的转变,为他们的未来铺就了一条更宽广、更稳健的就业之路。

增收聚心,让村民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通过参与项目建设,不少村民实现了增收。据统计,2024年参与村民人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

比收入增长更深刻的,是村民心态的转变。大家从过去“要我做”的被动执行,变为如今“我要做”的主动参与。家乡的一砖一瓦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道路宽了、水渠通了、村容美了——这些不再是图纸上的规划,而是村民亲手创造的现实。

“以前觉得建设是上面的事,现在不一样,这条路是我参与修的,这片绿化是我种的,格外有感情。”白沙村村民刘长青指着新硬化的村道自豪地说。

良坊镇通过引导村民参与项目建设、提升技能水平,把项目建设的“施工图”变成了村民增收的“实景画”,更绘出了一条“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如良坊镇党委书记占建强所说:“当我们把建设家乡的权利交还给村民时,收获的不仅是美丽的村容村貌,更是满满的民心。”

责任编辑:吴青
相关推荐
江西莲花:“共建共享”新模式,村民成乡村振兴“主力军”

良坊镇通过引导村民参与项目建设、提升技能水平,把项目建设的“施工图”变成了村民增收的“实景画”,更绘出了一条“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如良坊镇党委书记占建强所说:...[详细]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服务点亮烟区发展

在云南保山广袤的烟区大地上,云南红塔银行保山驻点服务团队既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融“生力军”,也是为卷烟零售户(烟商)纾困解难的服务“贴心人”。自2023年7月起,方宏、坝红星、林艳等团...[详细]

2025年北京市乡村振兴人才优秀创业项目评选活动在京举行

据悉,北京市农村创业大赛自2015年举办以来,已累计奖励支持资金上千万元。2024年起,大赛奖励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赛事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乡村创业“新农人”正加速成长为乡村...[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