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仁市德江县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着力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将村级后备力量培育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聚焦选、育、管、用全周期精准发力,通过创新机制、优化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精准筛选 广纳贤才建梯队
“现在村干部队伍有这么多年轻人加入,更有活力了。”看着公示栏上的村级后备力量名单,平原镇台头村老党员杨通玉言语间满是欣慰。
“要把‘能干事、愿干事、干成事’的人选出来,就得打破条条框框。”德江县打破地域、身份壁垒,将选人视野延伸至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专干、合作社负责人等群体,通过“个人自荐 民主推荐 组织优选”模式优中选优,充实村级后备力量。
为保障选拔质量与精准度,建立村党组织推荐、乡镇党委初审、县级部门联审“三级联审”机制,建立“一村一档”人才数据库,全面掌握村级人才底数,实现“数据清、情况明、动态准”,确保人才储备心中有“数”、基层发展有“备”无患。
截至目前,分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370名,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62%。
多元培育 实战赋能促成长
选拔只是第一步,育得好、能成才是目的。德江县始终坚持“选育并重”理念,秉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构建起“阵地依托 部门联动”的多元培育体系。
一方面,依托县乡党校、新时代大讲堂等主阵地,强化日常培育;另一方面,联动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量身定制种养殖技术、网络直播、产品深加工等特色课程,实现“按需施教”。当地还实施“十人跟岗、百人提升、千人培训”行动,助力17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前往省外跟岗学习,133人参与学历提升,1314人参加县乡提能提质培训,实现理论充电与实践赋能的深度融合。
“我就是在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学会了用‘党建 产业’思维谋划集体经济。”龙泉乡居池坝村党支部书记张良的经历,正是德江多元培育的生动缩影。
精细管理 关怀激励稳队伍
“每月1200元补贴,不仅是对工作的肯定,更激励我们扎根基层好好干。”共和镇曾家坝村后备干部张欢欢一言道出当地在后备力量管理与激励上的暖心举措。
为破解村级后备力量“留不住、管不好、用不上”的难题,德江县聚焦队伍建设关键环节,健全管理机制,强化激励保障,让村级后备力量“留得下、有干劲、能成长”。
在管理上,建立“一人一档”管理制度,对村级后备力量实行分级管理,定期对后备力量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群众认可度进行评议,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将优秀后备力量吸纳到村“两委”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调整,确保队伍“有进有出、动态优化”。
在激励上,根据后备力量的岗位职责、工作实绩,给予补贴,既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更增强其归属感与责任感。
创新任用 人尽其才助振兴
“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让培育成果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实效。”德江县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原则,创新后备力量任用方式,让“好苗子”在基层一线挑大梁、当主角。
该县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跨村交流制度,推行“专业人干专业事”:让有产业经验的去产业薄弱村“传经送宝”,让懂电商运营的去特色产品村“拓市增收”。目前已安排11名后备力量异地交流,以“强村带弱村、能手帮弱村”模式,既为薄弱村注入活力,也为后备力量搭建历练平台。
同时,德江县深入实施“三项培养”工程——把优秀后备力量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后备力量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后备力量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通过定人帮带、定向培养、定岗锻炼,为乡村振兴筑牢人才“蓄水池”。
近年来,已有235名村级后备力量通过选拔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38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成为乡村振兴一线“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