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秋日已有三分凉意,夏庄街道上山色峪村的农业园里,薄雾还没散去,青岛农工党员们已经忙碌起来。大家弯下腰,指尖轻轻拂过茶树苗的嫩芽——那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在晨光里颤巍巍地晃,像极了村民们眼里闪着的光。“这可是咱村的新希望啊。”身旁的村支部书记蹲下来,手掌抚过茶园的土壤,声音里带着压不住的激动。
这片占地3亩的茶园,如今成了上山色峪村最热闹的地方,可就在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只种猕猴桃的坡地。作为水源保护地和自然风景保护区,上山色峪守着青山绿水,却一度陷在“想发展怕破坏,不发展没出路”的困境里。“之前试过种果树,怕农药污染水源;想搞农家乐,又受限于保护区规划。”
一村民掰着指头数着村里的“难”:“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挣不上几个钱。”
转机出现在今年春天。农工党青岛市城阳区基层委的党员们来村里调研,走了山路,看了3处闲置地块,最终把目光落在了这片向阳的坡地上。“当时就觉得,这里的土壤和气候,种茶肯定行。”农工党青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李玉海记得第一次来考察的情景,村民们领着他们走上田埂,脚下的路坑坑洼洼,“村支部书记说:‘只要能让土地生金,再难我们都配合’,那句话听得人心里发烫。”
一场“党派﹢乡村﹢科研”的乡村振兴试验,就此在山色峪的山谷里拉开序幕。
一棵茶苗的“特殊基因”
农工茶园的茶苗,从一开始就带着“创新基因”。山东省北方茶叶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彭正云带着团队来的那天,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看这位“茶专家”要在地里搞出什么新花样。
“大家看,茶叶喜阴,猕猴桃喜阳,把它们套种在一起,土地能当两份用。”农工党员们蹲在地里,用树枝画出种植示意图:“茶苗种在低处,猕猴桃架搭在高处,既能给茶叶遮阴,又不耽误猕猴桃结果。”
村民们一开始犯嘀咕,“祖祖辈辈没在这山上种过茶,能成吗?”农工党员们没多说,先带着8000多株茶苗上了山。挖坑、栽苗、浇水,他们和村民一起干,手掌磨出了水泡,汗水顺着脸颊流进土里。村民们看着茶苗被小心翼翼栽进土里,心里的石头慢慢落了地。
更让村民们暖心的是,这3亩茶园的1万多元投入,全由农工党青岛市城阳区基层委“包圆”了。苗木费、有机肥、拱条、覆盖膜的材料费,甚至技术指导费,一分钱没让村里出。“我们就出力气,收益还全归村里,有这样的事?”村支部书记一开始以为自己听错了,反复确认才敢相信。
可农工党员们有自己的想法。“乡村振兴不是简单撒钱,是要给村里留下能扎根的产业。大家算过一笔账,按现在的种植模式,三年后茶园进入盛产期,每亩能产干茶30公斤,加上猕猴桃,每年总收益能突破10万元,相当于给村里增加了一笔‘固定工资’。”
如今走进茶园,茶苗已经长到半尺高,一行行排得整整齐齐,旁边的猕猴桃藤蔓正顺着支架往上爬。村民们每天都来茶园转两圈,拔草、松土,像照顾自家孩子似的。“这茶苗喝的是山泉水,施的是有机肥。”他指着茶苗根部的杂草说,“一点农药都不用,咱这是真正的生态茶。”
一场不撒钱的“精准帮扶”
“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不是缺资金,是缺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智慧和敢于试错探索的勇气。”农工党青岛市城阳区基层委主任迟志涛来茶园调研时,看着农工党员们和村民一起修剪茶枝,说出了这番话。他见过不少乡村振兴项目,有的轰轰烈烈启动,却因为“只管投钱不管运营”,最后成了半拉子工程。
农工茶园从一开始就避开了“输血式帮扶”的老路。“苗木和技术我们包,但管理得靠村里自己。”李玉海说。
刚开始,村民孙大叔总怕做不好,天天给农工党员打电话问:“浇水多了还是少了?这叶片发黄是不是生病了?”农工党员们和专家团队干脆经常来茶园,手把手教:“土壤见干再浇水,一次浇透;发现虫眼别慌,用草木灰就能治。”现在孙大叔已经能说出一套“种茶经”,满满的自豪感。
“不包办代替,不急于求成,像培育茶苗一样,慢慢扎根,静待花开。”迟志涛看着这一切感慨道。
实践中的“振兴蓝图”
初秋的上山色峪,已经能闻到淡淡的茶香。农工茶园的第一批茶叶虽然还没大规模采摘,但它带来的变化,早已在村里悄悄蔓延,茶叶成为农工党青岛市委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据悉,2022年以来,农工党青岛市委会始终以“乡村振兴农工行”为贯穿工作的总抓手,立足民主党派界别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构建起“跨区域协作﹢本地结对”双驱动、“医疗帮扶﹢产业合作﹢消费助力﹢文化赋能﹢科技支撑”多维度发力的乡村振兴帮扶体系。在跨区域协作中,市委会聚焦甘肃定西、陇南与贵州大方、金沙等重点帮扶地区,持续投入物资支援——从捐款捐物、医疗设备捐赠到灾后重建善款拨付,更注重长效“造血”:推动党员企业与定西签订千万元级长期采购协议、与陇南达成跨境电商合作,通过“线上﹢线下”培训赋能当地特色产业;在青岛本地,市委会以平度古岘镇、西海岸泊里镇、胶州铺集镇等为结对重点,既开展义诊、敬老体检、书画捐赠等民生服务,又深化务实合作——助力泊里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推动市立医院与平度五院组建医联体、联合青岛农业大学搭建智能农机产业学院、签署农业科技赋能协议,让优质资源真正下沉乡村一线。
农工党青岛市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4年来,这一系列举措累计惠及群众数千人,物资捐赠与消费帮扶总额均超过1000万元,让“乡村振兴农工行”从品牌符号成长为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助推器”,更成为市委会践行民主党派使命的生动注脚:通过凝聚农工党党员力量、联动爱心企业与公益基金会,将界别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在医疗普惠、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切实诠释了民主党派“同心助农、担当有为”的政治自觉,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农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