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农历秋分。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广袤的河洛乡村处处是五彩斑斓的丰收景象——
在洛宁东宋,遍布山梁的“瑞香红”苹果开始着色,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把苹果种出了高品质、卖出了好价钱;在汝阳刘店,铁犁深翻掀起层层土浪,一块块水果红薯破土而出,“种加销”一体化实现了全链条增值;在嵩县陆浑湖畔,一泓碧水激活乡村旅游新业态,城乡共荣的大美湖城焕彩升级……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富民为导向,集中连片发展乡村产业,分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河洛大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更有活力、更有奔头!
致敬耕耘 礼赞丰收
金秋时节,岁物丰成。在宜阳县三乡镇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大片的玉米茎秆粗壮、籽粒饱满,丰收在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秋粮是全年粮食产量的大头。从“抗旱保秋”到“虫口夺粮”“龙口夺粮”,全市397万亩秋粮生产“关关难过关关过”。这一季来之不易的收成背后,是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的坚定和执着。
今年以来,各地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把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集成增产技术,全力以赴防灾减灾,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40亿斤。
农民盼丰收,更盼增收。当下,在集中连片理念指导下,各地聚焦绿色杂粮、中药材、食用菌、优质林果、牛羊养殖等五大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强深加工,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过去两年,洛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宜居宜业 面貌焕新
秋日的伏牛山天高云阔,位于伊河岸边的栾川重渡沟北乡村路畅村美、清流潺潺,民居依河而建,风景如诗如画。
蝶变的不只是这个“点”。这些年,当地以生态为依托,连片推进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民宿、康养、户外休闲等多元业态,带动乡村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广袤乡村是农民群众的家园,把乡村建设得美好、宜居、便利,农民群众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乡村建设中,我市坚持全域推进与分批推进相结合,既一体推进供排水一体化、农村路网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又分级分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逐步迈向现代化。目前,全市1910个行政村实现供排水一体化,“四好农村路”建设领跑全省,乡村面貌全面提升。
党建引领 共治共享
一栋三层小楼临街而立,人来人往,笑声盈盈。在宜阳县香鹿山镇香泉村,最热闹的就是乡里中心。
这里原本是一座闲置的淀粉厂,经过“三清两建”,资产重新收归集体,按照“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和“公建民营”的方式植入各类服务功能,成为基层组织的新阵地。
老人要吃饭、孩子要托育、年轻人要学技术……大伙儿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村里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创新积分制管理,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
放眼全市,以2136个乡里中心为载体,各地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统筹优化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配置,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特色产业富民,人居环境塑形,乡村治理铸魂。
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广大农民群众辛勤付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协同发力,就一定能让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