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乡立足资源禀赋,紧扣粮食安全与产业富民目标,以玉米和水稻两大主导产业为“引擎”,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通过规模化种植、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探索出一条“稳粮保供+特色振兴”的融合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当前正值玉米追肥的关键时期,在永丰村的玉米地里,连片的玉米植株挺拔翠绿,一台高效施肥机在旁静静伫立,正按照预设标准定量精准释放肥料,既避免了人工操作的误差,又大幅提升了追肥效率,为作物生长注入源源不断的“营养剂”。
“本村推进社会化服务种植大垄双行玉米共计7462亩,改变单工种植结构,实现水肥一体化,产量显著提升,也提高了农民收入。”九龙乡永丰村支委委员韩丹丹说。
近年来,九龙乡牢牢抓住玉米这一助农富民产业,实施奖补政策,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玉米单产提升等多样的社会化主体带动示范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种植鲜食玉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庭院订单种植”的合作模式,形成了种植、收获、加工、包装、储存、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持续注能。
稻米产业则是九龙乡经济发展的“另一架马车”。
一场大雨过后,九龙乡十家子村空气变得格外清新,田间已插满盈盈生长的水稻,仿佛有了雨水的滋润,个个都“挺”直了腰板。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三五个村民正和村党支部书记聚在一起聊着家常、谈论着村里这两年的变化,也聊着水稻新技术和水稻发展情况。
“以前种点地,自从水稻开发,就在稻田地干活了,一年挣个5、6千元。”九龙乡十家子村村民吴长福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十家子村的变化还要从“领头雁”说起。李友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积极帮助村民和村集体在产业发展上找出路,带领全村村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旱改水”水稻种植。
“我们村今年一共种了水稻700多亩,平均效益每亩地200元,村集体400亩左右,农户的是300亩,我们村集体的水稻收益每年45万元左右,主要是用于村内公益基础设施的维护、积分制管理和村民分红。下一步计划就是继续改良品种,让村民的分红更多一些。”九龙乡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友介绍。
下一步,九龙乡还计划发展十家子村“稻蟹共生”小型灌区建设项目、蛟流河现代化农业灌区建设项目、稻米产业车间建设项目,丰富农业产业结构,为打造九龙大米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在九龙乡宝龙家庭农牧场,无人机轻盈掠过翠绿的稻田,旋翼卷起细微的气流,在稻浪间划出优雅的弧线,全方位确保农药覆盖率,“护航”水稻丰收。
“现在用的是大疆的农用植保无人机,比以前人工强了百倍,这块将近500亩地人工6个人得将近3天能完成药的防治,现在使用无人机,2个人一天就完成了。比传统的人工,既省时省力省钱,同时还增产。”九龙乡宝龙家庭农牧场场长安宝龙介绍。
九龙乡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机械插秧、无人机病虫害防治及机械化收割等现代化农业种植,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完美融合,正为水稻稳产和粮食安全构筑起智能防护网。
“九龙乡持续在推动玉米和大米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上靶向施策,先后启动实施高标准农田、玉米单产能力提升、社会化服务、水稻育苗基地、庭院经济鲜食玉米种植及生产加工、秸秆转化综合利用等一系列稳产增产、联农带农的重点项目。全乡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以上,产量10万吨以上,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500亩以上,产量6200吨以上,富硒鲜食玉米生产加工300万穗以上。有效促进了产业、科技、品牌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下一步九龙乡将继续锚定增收思路,在灌区建设、社会化服务、品牌打造、订单种植、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九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赵梓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