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的麻花庄,弥漫着酥脆的麦香;古风雅致的王公庄,成为众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黄河故道边的任庄,荷叶连连,游船荡起粼粼波光……
在“十四五”的时代浪潮中,民权县以乡村振兴接力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旅融合,通过产业升级、基层治理创新和生态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正描绘着一幅幅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麻花庄的逆袭与画虎村的蝶变:乡村振兴接力脱贫攻坚筑牢增收根基
7月3日,酷暑高温,采访组一行来到民权县王桥镇麻花庄,探访这个由贫困村变成幸福村背后的故事。
如今的麻花庄声名远播,鲜少有人知晓它的原名——五里河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个曾深陷贫困的小村落历经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昔日不起眼的小麻花,如今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大产业,生意蒸蒸日上,名气也越来越响。脱贫后的村民们,索性将“五里河村”更名为“麻花庄”,以此见证这段逆袭之路。2021年2月,麻花庄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这份荣誉正是对它蜕变的最佳注释。
麻花庄的蜕变,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在新一轮村“两委”换届中,有跑运输、炸麻花经验的张永涛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自2016年起,河南省司法厅连续9年选派五任驻村第一书记接力帮扶,为村子理清发展思路、打通市场渠道,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麻花庄创新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村集体企业——民权县麻花庄村食品有限公司。村里的大小作坊被纳入统一管理,实现了原材料采购、包装设计、对外销售“三统一”,让民权贡麻花彻底摆脱了分散经营、无序竞争的困境。如今,麻花庄的产品线上线下双轨并行,不仅畅销全国,更成功走出国门,年产值已突破3000万元。
“我们驻村干部与村委班子团结协作,麻花庄在2022、2023、2024年连续三年获评‘五星支部’。”省司法厅派驻麻花庄第五任驻村第一书记李小强介绍道。
村里400余平方米的民俗文化馆内,生动展现了民权贡麻花从起源到成为非遗美食的全过程。展厅中,一根长5.16米、重56斤的巨型麻花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由贡麻花第八代传人张培仁带领村里顶尖手艺人纯手工制作。
“从我爷爷那辈起,家里就以做麻花为生。过去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则是发展产业。非遗技艺的匠心不能丢,这样才能一代代传下去。”民权贡麻花第九代传人张国栋的感慨,道出了村民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来到“中国画虎第一村”——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仿佛踏入了一座沉浸式艺术世界。沿街门面,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工作室古朴典雅;村头巷尾,一幅幅虎画跃然墙上,或灵动或威严,处处透着艺术气息。
走进赵全喜的工作室,宛如置身精致的艺术殿堂。堂内陈列的工笔画虎作品栩栩如生,尤其是他笔下的幼虎扇面等工艺品,展现了绘画艺术与制作技艺结合的独特魅力。
“咱村的画一直不愁卖。我现在主要靠经纪人对接加上晚间直播,最好的时候一晚能卖几十万元呢。”赵全喜笑着说。如今,像他这样加入直播卖画行列的画师及经纪人,村里已有200多人。
“实体店+经纪人+直播间+网店”的立体化销售网络,让王公庄的画作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海外,年销售产值达1.2亿元。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在艺术家们的巧思装扮下,这座昔日的传统村落早已焕然一新,成了都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艺术赋予王公庄全新的生命力,也让它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示范标杆。
麻花庄与王公庄,正是民权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缩影。当地通过“三衔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规划衔接,二是政策衔接,三是产业衔接。2021年至2025年,民权县“十四五”扶贫项目规划中,产业项目达292个,安排资金63509.8万元,占比达56%。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当地大力构建多元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更延伸产业链条,有效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与效益,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筑牢了根基。
“85后”夫妻遥控无人机种地:现代农业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在民权广袤的田野上,近年来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模样。
在王桥镇,民权县田保姆农业服务公司的吴强正穿梭在自己流转的500多亩土地上,查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长势。
这位“85后”小伙已是远近闻名的科技种田能手。500多亩庄稼仅需两三个人便能打理得井井有条,靠的正是高科技——他大学时打下的计算机专业基础,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
通过物联网技术,吴强用手机就能实时监控庄稼长势,农场实现了精准灌溉、智能施肥,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如今,他的农场不仅是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基地,更成了周边农户争相学习的样板。
吴强夫妻俩创办的田保姆农业服务公司,配备40多台各型号农用无人机,为全县30多万亩土地提供喷防服务。“农用无人机靠卫星定位操控,作业精准又高效,一亩地两三分钟就能搞定。”吴强介绍道。
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正是智慧农业的生动写照。像吴强这样为农民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民权县已有七八家。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当地农业生产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转变,不仅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更让农业种植愈发高效、精准。
近年来,民权县大力实施“金土地计划”,重点培育壮大面、肉、油、乳、果蔬等产业,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持续推动全县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任庄村发展休闲经济:城乡融合发展打造诗意田园
任庄村,地处民权县城近郊,毗邻黄河故道,靠近任庄水库,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与自然美景相得益彰。近几年,这里的乡村旅游渐渐热了起来。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游客也多了。我正在整修自家房子,把我的农家乐饭店再扩大点规模。”任家大院鲜鱼馆的老板任斌笑着说。
任庄村依托黄河故道资源,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了游船观光、生态垂钓、果蔬采摘等多种休闲旅游项目。为了保护好这片生态资源,任庄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环境保护。村里建立了垃圾集中处理系统,推广清洁能源,开展河道整治,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如今的任庄,不仅是周边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更成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
民权县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以行政村为单位划分基础网格,整合组织、综治、应急等职能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通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提升基层服务效率。
从麻花庄的产业振兴,到王公庄的文化崛起;从现代农业的科技赋能,到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民权县在“十四五”期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些生动实践,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貌,更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站在新的起点上,民权县正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迈进,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文剑 李艾凌 李 岩 常国强)
记者感言:同心共筑乡村振兴之路
暑热中,记者走进民权乡村,被一个个鲜活的乡村故事深深打动。从五里河村到麻花庄的逆袭,看到的不仅是一根麻花撑起的致富产业,更是基层党组织与驻村帮扶力量同心共筑的振兴之路。
当王公庄的虎画通过直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艺术便成了连接乡土与市场的桥梁,让文化赋能乡村有了无限可能。王公庄逐渐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功经验。
田野里的精准滴灌透着丝丝凉意,任庄村的荷叶莲花飘来阵阵清香,这些画面勾勒出的,是科技让农业更智慧、生态让乡村更宜居的生动图景。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民权县在产业支撑、人才保障、文化铸魂、高效治理、科技赋能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让土地焕发新生,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