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号角在河湟谷地嘹亮吹响,示范带建设的画卷在红古大地徐徐铺展。近年来,兰州市红古区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关于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展现人大代表新作为的实施意见》为抓手,引导全区各级人大代表锚定“蔬香花庄”“金色平安”“河湟龙城”三大示范带建设目标,从政策宣讲到产业带动,从监督问效到民生服务,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展现出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2025年上半年,全区共组织代表参与乡村振兴相关活动120余次,收集群众意见200条,推动一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学思践悟聚民心 政策春风暖乡村
“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得让乡亲们明白政策、跟着政策走,才能拧成一股绳。”这是红古区人大代表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为让代表们成为政策解读的“明白人”,区人大常委会创新履职能力提升模式,通过专题培训班、代表工作站集中学习、线上政策解读会等形式,组织代表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及省市区相关政策法规。
此外,平安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人大代表推行“困难帮扶+”履职新模式,对困难群众开展帮扶慰问行动,构建定期回访+实时监测+精准施策帮扶长效机制,同步开展政策宣传和讲解50人次,因户施策落实产业扶持、就业指导、困难资助等帮扶举措,以务实行动传递温暖,确保帮扶成效显著。
同时,镇人大主席团将56名人大代表划分为13个代表小组,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人大代表之家(站)等阵地接待来访群众,构建人大代表下沉网格全覆盖的工作格局。人大代表认真收集群众提出的信访问题,现场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释疑解惑、解决问题,对于镇级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及时跟进。2025年上半年,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化解20余件,结对关爱帮扶低保户、残疾户等47户。
代表们用面对面的沟通、心贴心的服务,让乡村振兴政策从纸上落到心上,为示范带建设凝聚起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田间地头听民声 建言献策破难题
乡村振兴怎么干?群众最有发言权。红古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组织代表深入示范带建设一线,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代表的“议案建议”。
2025年初,在民生实事票决中,“建设金色平安乡村振兴示范带”高票入选红古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这背后离不开代表们的深入调研与积极建言。为推动示范带环境整治工作,代表们走村入户宣传“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一美化”攻坚行动的重要意义,协调解决群众在农房改造、庭院整治中遇到的问题。截至目前,以109国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口,全区已提升经营主体258家,实施农房微改造工程1350处,创建“最美庭院”280家,改建“特色民居”150户,若连村、平安村的“兰派民居”成为示范带建设的亮眼名片。
在解决群众关键小事上,代表们同样不遗余力。针对农村交通、防汛安全、便民服务等问题,代表们提出《关于对红古镇牛克沟桥实施维修加固的建议》《关于为每户村民安装智能水表的建议》等多项议案建议,均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如今,红古镇牛克沟桥已完成维修加固,村民出行更安全;智能水表走进千家万户,村民用水缴费更便捷;平安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张家寺村、若连村等3个村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乡村环境颜值与群众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监督问效促落实 项目建设加速度
为推动乡村振兴政策落地见效,红古区区人大常委会创新监督方式,通过执法检查、专项视察、“回头看”等组合拳,对示范带建设中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
2025年6月,区人大常委会组织30余名代表对“金色平安”示范带开展集中视察,针对109国道沿线环境整治不彻底、农房微改造进度滞后等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11条,并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销号管理机制,督促相关部门限期整改。为确保代表建议“落地有声”,区人大常委会还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人大代表建议“两个高质量”的实施意见》,建立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工作部门参与督办、媒体问政督办等方式,对涉及乡村振兴的建议跟踪问效。
区融媒体中心的“重点建议办理跟踪报道”专栏,成为监督工作的“扩音器”。专栏对建议办理进展、成效及群众反馈进行实时报道,既让群众看到办理进度,也给部门施加了工作压力。“以前代表提建议,总担心石沉大海,现在有了跟踪报道,办理情况公开透明,我们心里也有底了。”红古区人大代表纷纷表示。
带头实干谋发展 携手共富启新程
人大代表不仅是政策的宣传者、监督者,更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引导和鼓励代表立足岗位,带头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作为人大代表,不仅要替群众说话,更要带群众干事。”这是红古区人大代表党仁强的履职理念。党仁强所在的红古镇,鲜食玉米种植历史悠久,但以往因缺乏深加工企业,村民只能“看天吃饭”,收益不稳定。2024年,党仁强牵头成立兴欣鲜食玉米加工厂,从品种选育到产品加工、销售,形成全产业链条。如今,加工厂不仅解决了周边1200余人次的就业问题,还带动农民增收120万元,年产值达30余万元。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许多像党仁强这样的代表,立足自身优势,带头发展特色产业,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在产业振兴的浪潮中,依托鑫源农业3A级景区、河咀休闲采摘园等资源,代表们参与打造了3条农文旅精品旅游线路,2025年上半年吸引游客8.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1.2亿元。此外,代表们还围绕精细蔬菜、优质果品、高效养殖、农产品储运加工四大产业链,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乡村振兴没有终点,履职为民永远在路上。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引导代表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实干担当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