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干。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群众信赖的“主心骨”,其作风实不实、肩膀硬不硬,直接关系乡村振兴的成色与实效。组织部门作为干部培养、管理、使用的“操盘手”,必须聚焦“实干担当”这个核心,推动基层干部从“表态多调门高”向“行动快落实好”转变,以“头雁领航”的姿态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破“虚功”做实功,以作风转变筑牢振兴根基。乡村振兴不是“纸上蓝图”,而是“田间实景”。当前,一些基层干部仍存在“等靠要”思想,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成了”,导致好政策卡在“最后一公里”。组织部门必须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倒逼干部走出办公室、沉到田埂上。要树立“一线导向”,把驻村蹲点、包联帮扶作为干部“必修课”,推动干部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摸实情、找症结。贵州塘约村的蝶变,正是源于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带头入股、带头劳动,用“跟我上”的担当代替“给我上”的命令。组织部门要通过“四不两直”督查、实绩晾晒等方式,让“光说不练”的干部没市场,让“真抓实干”的干部有舞台,真正把作风转变的成效体现在产业大棚的果蔬里、乡村道路的硬化上、群众脸上的笑容中。
变“说教”为“带头”,以先锋作用激活内生动力。群众看干部,关键看行动。乡村振兴中,基层干部的“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组织部门要引导干部在产业振兴、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硬仗中当先锋、作表率,用实际行动点燃群众的参与热情。在产业培育上,推动干部带头“吃螃蟹”。面对村民对新技术、新模式的观望态度,要鼓励干部先试先行,带动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的产业集群。在环境整治中,发挥党组织“主心骨”作用,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垃圾、整治河道,像浙江“千万工程”那样,用“干部干给群众看”的示范,催生“群众跟着干部干”的自觉。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引导干部带头破陋习、树新风,从红白事简办、孝老爱亲做起,让文明乡风浸润乡村肌理。
强“赋能”重“激励”,以组织担当锻造振兴骨干。让基层干部当好“领头雁”,组织部门既要“压担子”,更要“搭台子”“给法子”。要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让干部有能力、有动力、有底气投身乡村振兴。考核指挥棒要“准”,打破“唯材料”“唯报表”的惯性,把产业增收、群众满意度等实绩作为硬指标,推行“清单式考核+现场核验”,让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能力提升要“实”,开展“靶向培训”,通过“田间课堂”“导师帮带”“跨村交流”等方式,把课堂设在产业链上、村庄整治一线,让干部学会“农言农语”、掌握“农策农技”。激励关怀要“暖”,对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表彰宣传,同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闯敢试的干部撑腰鼓劲。
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基层干部的身影最动人。组织部门唯有以严管厚爱锻造“实干铁军”,才能让更多“左文学式”的干部脱颖而出,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