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时期,下好产业振兴这盘棋尤为重要。必须因地制宜,通过强弱搭配、强强联合推进党建联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思路清、方向明,才能落子定局。过去一段时间,一些乡村发展产业存在“跟风”现象,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发展单一等问题出现,致富带富难见起色。必须立足资源禀赋,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原则,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打造适合本地的支柱产业,让群众稳稳地“富起来”。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让基层党组织“火车头”动力更加强劲。要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创业成功人士、致富能手、土专家发展成党员,使主心骨成为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的生力军,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要注重激活市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鼓励致富能人、农技人员、大学生等返乡创新创业,鼓励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乡村产业项目,推动各类资源反哺乡村,让更多群众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与红利。
发展乡村产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项目要发力,需要多方协力、机制给力。联合共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局限,有利于促进要素自由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做好“联”字文章,按照不同村社的特点和类型,有效集成各方资源,集中解决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打造更多共富新模式新场景。坚持组织引领、平台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形成资源联享、同质联营,推动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转变。
有稳的产量还得有稳的销量,特别是农产品、土特产等必须有效走向市场。要加强全产业链建设,围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构建起“盘活+融合”价值链,补齐做优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物流等配套环节,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全农产品、土特产的营销体系。要注重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引导涉农企业、大型采购商等市场主体向乡村延伸,充分利用电商直播等互联网新业态,推动小农户衔接大市场,进一步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产业振兴关键在于人才。要注重“搭桥牵线”,建立完善大学生信息库等,推动乡村振兴需求侧与各类人才供给侧的有效对接,从源头上为乡村振兴提供长效人才支撑。要前移用才“关口”,通过提供免费创业场地、创业扶持资金、创业项目辅导等,打造“保育式”的乡村创业孵化平台,为人才成长成才打造“训练营”,有效激发他们扎根一线、建功基层的热情,持续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