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要闻>> 乡村振兴>>正文内容

蓝山:村企“联姻”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07月28日 来源:今日永州

近年来,蓝山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锚定“强村富民”根本目标,以政策为媒引导民营企业发挥市场、技术、管理优势,创新推行村企“联姻”模式。通过推动企业优势与乡村资源深度融合,构建起“村集体强基、企业增效、村民增收”的三方共赢格局。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各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51217.11万元,累计带动5.94万农户借产业发展实现增收。

7月12日,蓝山县犁头瑶族乡新屋地村的粽叶基地里,连片绿叶如碧毯铺展山坡,村民们挎篮穿梭,指尖翻飞间采收饱满粽叶。“这营生管护省事儿,收益还稳。”村民李金发擦着汗算起账,“原先种六亩,今年扩种四亩,前阵子卖两千斤给粽鑫公司收购点,6.3元一斤,到手近万元。下半年收完,全年少说3万元。收完自家的后,去公司基地打工,一年还能多挣2万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村企“联姻”不仅鼓了村民腰包,更让村集体经济从“空壳”变“聚宝盆”。新屋地村村集体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秀才感慨:“以前年轻人往外跑,村集体经济也几乎为零。自从返乡能人黄昊明带着粽鑫公司回来,签了保底价回收协议,村里种了100亩粽叶,按今年行情,单这一项集体收入就有5万元,不少在外年轻人都想回来创业了。”

这样的变化在犁头瑶族乡并非个例。乡党委书记赵巾英道出秘诀:“我乡山多田少,但生态是宝。2021年乡党委政府调研后,把粽叶产业作为突破口,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链条串起各方。如今全乡600多户种了4000多亩粽叶,户均年增收1.3万元,全乡村集体经济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她指着不远处的冷库和烘烤车间,“这是上级项目资金建的,能延长保鲜期、提升附加值。下一步要让企业带动和村集体自主经营‘两条腿走路’,让产业根基更稳。”

作为“联姻”关键纽带,粽鑫公司负责人黄昊明的返乡故事颇具代表性。“当初听说县里给返乡创业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就动了心。”这位瑶乡汉子先自行小面积探索种植粽叶,摸索出适种技术后扩大规模,与3个村合作社签订长期回收协议,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5万元。为方便村民,公司在各村设立固定收购点,对交通不便的农户还上门收购。如今,公司常年雇佣100名村民,基地务工者年收入约3万元,车间加工人员约2万元,成了“家门口的增收站”。

在蓝山县,这样的产业图景多点开花。全县已形成蔬菜、中药材、水果、茶叶、竹木等多元特色产业矩阵。“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产业。”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蓝山县将持续升级营商环境,让更多“归雁”带着技术、资金和理念返乡,让村企“联姻”结出更多富民强村硕果。

责任编辑:吴青
相关推荐
蓝山:村企“联姻”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蓝山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锚定“强村富民”根本目标,以政策为媒引导民营企业发挥市场、技术、管理优势,创新推行村企“联姻”模式。通过推动企业优势与乡村资源深度融合,构...[详细]

推动乡村振兴 绘就美好蓝图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产业发展与交通建设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乡村振兴事业稳步前行。展望未来,随着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交通网络的持续优化,乡...[详细]

沙漠边缘的“稻香奇迹”——和田县百和镇稻香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一个曾经被沙丘包围的小村庄——新疆和田县百和镇稻香村。这里原名“阿亚格墩村”,意为“最后一个沙包”,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村民生活艰难。然而,短短几年...[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