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14时24分,黑龙江省绥化站,K5161次满载着500余名“插秧客”缓缓驶向三江平原。这趟已连续开行26年的专列,恰似一条“金色纽带”,承载着无数农民的增收希望,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彰显了铁路部门在助农惠农、服务民生等方面的担当与作为。
惠农专列,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每年春耕对劳动力需求巨大。而来自绥化、海伦、庆安等地的“插秧客”,在这20天左右的插秧季里,能够赚取万元以上收入,成为当地农民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铁路部门开行“插秧专列”,让“插秧客”能便捷地抵达工作地点,保障了春耕劳动力的及时输送,为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并且,今年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农业企业,邀请专家上车开设“农机讲堂”,讲解农机操作和维修知识。这一举措帮助“插秧客”提升技能,在机械化普及的当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更长远的助力,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式”助农向“造血式”惠农的跨越。
暖心服务,细节之处见真情。在真诚服务方面,铁路部门的贴心举措无处不在。根据客流变化,灵活增开列车、加挂车厢,确保运能充足,解决了插秧客出行的运力难题。相关车站开辟专用通道和候车区域,设立“春耕服务台”,提供热水、医疗包、行李搬运等服务,让插秧客在旅途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担当乘务工作的齐齐哈尔客运段,提前装饰农家主题车厢,根据活动内容开设普法车厢、惠农车厢,组织志愿者开展文艺表演,还搭建起雇主与插秧客的沟通桥梁——制作用工信息表张贴在车上。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服务,体现了铁路部门始终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以真诚的态度为插秧客打造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
经济引擎,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从促进经济角度而言,“插秧专列”的持续开行意义非凡。它宛如一台强劲的“经济引擎”,一方面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让闲置劳动力在农闲时期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保障了三江平原水稻种植的人力需求,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围绕“插秧专列”开展的一系列增值服务,如“务工+技能培训+就业对接”等,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技能培训需要专业的师资力量,这就促进了教育资源在农业领域的下沉与应用;就业对接则需要各方信息的收集与整合,带动了信息服务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时,大量“插秧客”的流动也带动了餐饮、住宿等行业的消费,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6载风雨兼程,“插秧专列”载着190多万人次穿梭于希望的田野,从最初的“出行摆渡者”,蜕变为如今集交通、教育、就业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号”。这列满载农情的“金色纽带”,既是铁路部门心系民生、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注脚,更是我国农业发展从传统迈向现代、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鲜活缩影。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惠民列车穿梭城乡,让丰收的喜悦沿着铁轨延伸,铺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康庄大道。
5月7日14时24分,黑龙江省绥化站,K5161次满载着500余名“插秧客”缓缓驶向三江平原。这趟已连续开行26年的专列,恰似一条“金色纽带”,承载着无数农民的增收希望,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彰显...[详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详细]
做强城郊型乡村产业。深化农文旅融合,依托万安山优质自然资源,打造近郊游目的地。推进工农商融合,规划建设庞村、寇店智能家居制造产业园,实现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加快科技赋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