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行走在华亭市砚峡乡的青山绿水间,连片的独活苗随风摇曳。林麝养殖场内工作人员正精心照料着“麝宝”,一幅生态与经济交融的产业发展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从“煤乡黑金”到“生态绿金”,这个曾以煤炭为支柱的陇东小镇,正以绿色产业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作为传统煤炭产区,砚峡乡曾长期面临“一煤独大”的产业困境。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吹响,乡党委、政府果断按下“转型键”,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中药材产业与林麝特色养殖双轮驱动体系。依托年均降水600毫米的湿润气候和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滋养,全乡通过“种源统供-技术指导-保底回收”产业闭环,将中药材亩均收益提升至数千元,打造出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在韩河村药材种植基地,标准化种植技术正改写着传统农业格局。通过“起垄覆膜+测土配方”技术,独活亩产突破1000公斤,较传统种植提升30%效益。除了“本土明星”独活,砚峡乡还学习先进经验,引进艾草种植,破解“非主产”瓶颈,为农户打开增收新通道。
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亚飞介绍说:“我们中药材种植实行的是‘企业供苗-农户种植-保底回收’的联农机制,与北京同仁堂、甘肃溪河韵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从育苗到加工全程技术护航,为合作社、农户提供了坚实保障。”
林麝养殖堪称砚峡乡转型发展的“金字招牌”。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分泌的麝香素有“软黄金”之称,每克市场价值超500元。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砚峡乡创新采用“产学研中心+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吸引合作社、养殖户加入养殖。目前全乡存栏林麝达1300余只,每头成年公麝年产麝香约20克,通过北京同仁堂定向收购,单克售价突破500元,麝香年产值达600余万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活体经济”。
“土地流转有租金、进场务工有薪金、代养分成有股金。”东沟社区党支部书记算起增收账,“在养殖场当饲养员月薪350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年收入超5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带动10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真正实现“守着家门奔小康”。以特色产业提质增优为路径,砚峡乡正通过支部引领、能人带动,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
“过去挖煤一身灰,如今种药四季香,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曾经的“煤乡”群众,如今“放下铁锹握起药锄”,在绿色转型中尝到甜头。
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崛起”,砚峡乡的转型之路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只要找准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点,传统资源型地区也能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如今,这片曾经因煤而兴的土地,正以“小草药”“软黄金”为笔,在陇东高原上绘就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详细]
今年以来,各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向好势头。农业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详细]
在 137 届广交会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作为中国外贸的 " 风向标 " 和 " 晴雨表 ",广交会不仅是全球客商采购的盛会,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广东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