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泽州县巴公镇山耳东村以党建为引领,在基层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实施“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战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并先后荣获“国家森林乡村”“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等多项荣誉。
“三个规划”,描绘生态宜居新画卷。近年来,山耳东村党支部以“党建+规划保障”为依托,凝聚党群合力,围绕“三个规划”精心勾勒乡村美景。在生态人居规划上,为扭转昔日荒山秃岭的面貌,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秉持“村边林带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隙地全绿化”的发展思路,34年如一日坚持植树造林。如今,累计种植各类树木150万株,绿化荒山1600亩、道路8公里,村庄绿化覆盖率高达95%,形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杨柳环绕”的优美生态格局,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村庄规划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起,山耳东村就不断优化村庄布局。在农村建房、图纸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使村庄风貌与绿水青山完美融合,既美观整洁又实用。统一建设的9栋住宅楼和175套农民别墅,实现了水、电、气、暖全覆盖,打造出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四化一体”的农村城市化新风景。生态农业规划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90%的耕地和果园实现固定或半固定喷灌,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同时,与山西农大合作,发展有机旱作农业500亩,积极迈向现代农业新赛道,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
“两条新路”,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依托丰富的“红”“绿”资源,走出两条特色发展之路。“红色传承路”铸牢精神之魂。山耳东村作为晋城早期党组织创建者陈立志烈士的故乡以及晋城“红色三杰”纪念馆所在地,将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紧密结合,构建“1+4”联动体系,即“党支部+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组织+群众团体组织”,引导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带领群众共建和美乡村,让红色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熠熠生辉。“绿色康养路”开启富民之门。借着晋城市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和泽州县景区化村庄创建的契机,山耳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用“村集体+公司”的发展模式,以土地、资金入股,成立泽州县宜居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51%,却只收取49%的收益,以此吸引投资。成功打造的“湖畔·桃花坞”露营地,集烧烤、采摘、农家乐、水上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晋城市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不仅直接解决了数十人的就业问题,还为村集体新增收入30万元,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一个理念”,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该村始终坚守“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持续提升治理水平。提升善治水平,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围绕基层治理夯实组织基础。坚持事事求实效,做到支部晨会天天开、民主法治周周讲、党员活动月月有、植树造林年年做、廉政防线时时筑“五个不动摇”,以实际行动为村民谋福祉。提升精治水平,村党支部将环境整治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纳入星级文明户评选范畴。通过让村民在微信群里“比一比”“晒一晒”自家院落整治情况,营造出“比学赶超、争星创星”的浓厚氛围,村民讲文明、爱卫生的意识显著增强,家家讲文明成为新习惯。提升共治水平,以家庭院落、田间地头、街道巷道为重点,深化网格员街长、巷长制。借助村民微信群、村务公开栏等平台广泛宣传,通过协同管理制度,促使群众自觉落实“门前三包”制,形成“支部书记牵头抓、网格员具体管、群众人人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基层治理层层落实、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