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数字乡村>>正文内容

数字乡村建设要破三个“圈”(新媒视点)

2025年09月22日 来源:北青网

近年来,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山区,从江南水乡到东北黑土,数字服务平台不断涌现,智慧农业、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农村电商等应用场景层出不穷。数字经济的东风吹遍田野,数智技术成为改变中国乡村发展与治理方式的关键变量之一。

伴随这股热潮,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一些地方的乡村数字平台建而不用,部分农户因技能、成本门槛高而难以受益,乡村空心化与城乡“数字鸿沟”问题交织,影响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让技术更普惠?这不仅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也关系到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大局。

问题的根源在哪?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未清。虽然近年中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但很多偏远山区仍存在信号不稳、宽带速度慢、算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制约数字技术应用。

其次,人口“空心化”带来使用难题。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他们数字素养待提升,对新技术接受度较低。即便建成高水平的数字平台,缺乏使用主体,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第三,应用场景重建设、轻运营。许多地方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数字平台,但后续维护不足,缺乏长效机制。

第四,数据要素价值未充分释放。大量涉农数据沉淀在不同部门和企业,存在数据孤岛,缺乏共享与流通机制,无法带来更大的生产力与治理效能。

让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要破“三个圈”。

打破“技术圈”。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不仅是让机器更聪明,更要让生活更美好。技术必须以人为本,回应农民真实需求。比如,农村留守老人更需要看得懂、用得起的健康服务,而非复杂的智能终端;农民更关心农产品卖得好不好,而非数据指标是否好看。只有将“农民是否受益”作为衡量数字乡村成效的第一标准,避免“建平台等于完成任务”的形式主义,数智技术才能真正扎根乡土。

打破“数据圈”。要推动农业农村数据的开放共享与安全流通,推动城乡数据要素流通,比如建设“乡村数据交易所”,让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乡村资源通过数字平台,与城市资本、技术、市场精准匹配。通过数据确权、隐私保护和合理收益分配,让农民真正成为数据红利的分享者而非旁观者。

打破“应用圈”。一方面,不让任何群体掉队。针对老年人,开发语音交互、一键操作的适老化应用,比如“AI村长”语音助手;针对妇女,打造“数字巾帼工坊”,通过直播电商、AI设计等帮助留守妇女居家就业;针对残障人士,推广无障碍农业技术,比如“眼控轮椅+智能温室系统”,让残障农民也能参与生产。与此同时,不让任何村庄被遗忘。着重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继续加大对西部农村网络、云计算中心和算力资源的布局,推动“千兆进村”“5G下乡”。同时,应支持卫星互联网、低轨通信等新兴技术在边远地区落地,确保村村通网、户户能用。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正视乡村现实问题,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唯有持续补齐短板、推进普惠普及,让数智技术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农民,才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注入不竭动力。在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中,广袤乡村绝不能缺席。

责任编辑:吴青
相关推荐
数字乡村建设要破三个“圈”(新媒视点)

近年来,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山区,从江南水乡到东北黑土,数字服务平台不断涌现,智慧农业、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农村电商等应用场景层出不穷。数字经济的东风吹遍田野,数智技术成为改变中国...[详细]

湖南利用数据要素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数”说“湘”村新貌(“融”观中国)——“数字乡村新图景”系列报道⑤

电商直播,开启“云上卖花”新模式;智慧渔政,精准打击非法捕捞;村务积分,全员参与可感可及……潇湘大地上,数字技术正广泛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成果遍及智慧产业、平安乡村、基层治理等...[详细]

辽宁移动数字乡村云平台亮相全国“村长”论坛

近日,全国“村长”论坛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小平房村举办。每位“村长”刚抵达小平房村,手机便收到内含乡村风貌和数字建设成果的短视频,短视频中清晰展现了村庄发展脉络与数智化变迁,让...[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