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数字乡村>>正文内容

央行等部门提出19条举措 提升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质效

2025年07月28日 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七个方面19条举措,提升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质效。

中国银行海南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金楷承认为,《意见》涵盖了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持续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果、深化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提升乡村建设金融服务水平、强化金融赋能乡村治理质效、健全金融服务农村改革体制机制、加强政策保障和组织推动等方面,是金融系统落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深化乡村富民产融服务

农村、农业、农民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近年来,金融支持“三农”力度不断加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25年二季度末,农村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7.4%,上半年增加2.15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8.59万亿元,同比增长3.7%,上半年增加3934亿元。农业贷款余额6.9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上半年增加5451亿元。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资金投放。《意见》继续加大金融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全方位支持。其中,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让农民增收,《意见》要求金融机构“盯着乡村‘土特产’做文章”。《意见》明确,要紧扣特色农产品种养融资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拓宽抵押担保方式,创新乡村“土特产”融资模式和专属金融产品。

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农业科研创新和产业链的培育。在农业创新链方面,《意见》强调加强种业振兴金融服务。“种业是农业领域的‘芯片’,支持种业创新研究,成为应对外部挑战、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金楷承认为,《意见》要求对“南繁硅谷”等重大科研平台和核心种源技术攻关等项目,加大长周期、低成本的研发贷款投入,同时,鼓励建立差异化授信评估体系,提升信用贷款额度,推广种业相关质押融资,体现了对农业创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机制。

此外,在农业产业链方面,《意见》要求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加大对农业产业链条上相关的公路、仓储、冷链物流等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业内专家认为,《意见》通过推动金融支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有助于打通农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赋能数字乡村发展

今年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水平。业内专家认为,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水平,重要着力点是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推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意见》明确,要赋能数字乡村发展。聚焦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和智慧农业行动,深化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推进涉农数据资源集成共享,用好信贷市场服务平台、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等平台,加快涉农金融产品、服务渠道、业务流程数智化转型,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水平。

《意见》提出,深化与县乡(镇)政府、村两委及各类涉农主体合作,打造集智慧政务、便民生活服务和助农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乡村全场景综合服务平台,赋能乡村治理。

“农村地区由于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服务触达存在一些障碍,出现金融抑制现象。”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金融科技的运用,打通了生产生活各类场景和渠道,有助于全方位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使各类主体以合理的价格享受更多金融服务。如部分银行融入乡村卫生、社保、交通、缴费等公共服务领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民生与政务服务,推出“惠农版”“大字版”“民族语言版”等智慧金融APP,提升农村居民金融服务普惠水平。

健全金融服务农村改革体制机制

业内专家认为,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质效,应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同时发挥好“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双重作用,向“三农”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对此,《意见》明确要求,要健全金融服务农村改革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应用。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农业设施和畜禽活体的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资产处置等管理制度,发挥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作用,推动扩大抵押融资覆盖面。

具体来看,《意见》提出,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经营主体中长期贷款投放。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集体经营性财产股权质押贷款。

《意见》还要求,要优化完善金融供给机制。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要立足职能定位,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乡村全面振兴重点领域中长期信贷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发挥资金、科技等优势,加强对县域支行的信贷资源倾斜。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

董希淼表示,未来,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主力军作用,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金融科技企业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多层次、差异化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还要避免大型机构过度下沉给中小机构带来的“掐尖现象”和“挤出效应”。加强对农信社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深化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增强农信机构服务能力。

金楷承表示,金融支持涉农领域不能仅仅是融资支持,更需要深度融合当地省情、产业链环节、主体,综合运用债券融资、股权投资、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针对农业国际贸易、农产品跨境电商等业态加强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供给。

责任编辑:吴青
相关推荐
央行等部门提出19条举措 提升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质效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七个方面19条举措,提升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质效。[详细]

AI超级联赛之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将启动报名

据悉,赛事共设置专业、学生、东盟合作三个赛道。其中,中国国内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单位团队以单位名义参赛的,以及以个人名义参赛的,通过专业赛道报名;学校在校学生(含...[详细]

国家试点 激活五河乡村振兴“数字密码”

对于在沱湖边与螃蟹打了近30年交道的“老把式”朱凡堂来说,如今最大的变化是从塘埂边“解放”到了屏幕前。“过去养蟹靠经验,风吹日晒守在塘边。现在搞了这个数字渔业,坐在办公室里点点屏...[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