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在数字中国战略和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优势,将数字技术全方位融入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治理中,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数字生产,驱动乡村产业升级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中之重。数字生产将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与生态、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乡村生产资源创新重组,驱动乡村产业升级跃迁。
数字嵌入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激活传统农业新动能。在生产端,“数农融合”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如,“天空地”传感器网络及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土壤肥力、农业气象、作物生长等状况,精准调控农业生产过程;基于数字化农业管理平台,集成选种育种、作物生长决策、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无人机自动撒药、气象和病虫害预报等农业服务,催生“无人农场”“智慧农场”等数字化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精细化、高效化、智能化。同时,数字创造力持续迭代产业模式,引领农业延链提质增效。物联网、数字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贯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化农业全链条,凝聚农户、合作社、加工厂、仓储物流、电商、消费者,促成跨地域营销、匹配与交易,实现农产品全过程溯源与精准配送;移动互联、电子商务技术盘活可数字化农业资源,裂变出“定制农业”“众筹农业”“云农场”“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使农民共创共享数字效益。
数字融入乡村文旅产业,催生“数字+文旅”乡村新业态,赋予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依托互联网、数字平台等技术,数字化再现乡村自然、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开辟乡村文旅“云游”新空间;借助虚拟现实、光影艺术、人机交互等技术,提供身临其境的乡村风俗、历史风貌场景,开拓“沉浸式”旅游新体验;基于文旅大数据分析,从“前生产阶段”明确潜在消费者想要的乡村文旅产品,开发休闲观光、体验农业、自然教育、生态康养等多元化旅游新模式;利用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和智能终端,联结游客、景区、民宿、旅行社、管理者,一站式提供“吃住行游购娱”智慧服务;结合“两微一抖一书”等网络社交平台,开展精准营销、吸引跨域客流,将网络空间流量变现为乡村文旅价值,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力。
数字生活,共享乡村智慧服务
增进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发挥数字技术的渗透性、精准性、共享性,重塑“数字+”乡村生活空间和生活场景,使农民共享美好智慧生活。
数字重构乡村生活空间。加快乡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移动物联网、基层管理大数据平台等,提高乡村网络覆盖率、信息服务可达性,弥合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接入差距”。在此基础上,推进乡村生活服务资源的数字化改造,打造互联共享的“云端网上”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共筑“线上+线下”融合的乡村生活新空间。
数字再造乡村生活场景。数字技术突破乡村时空限制和资源约束,提供便捷化、均等化、多样化的“数字+”乡村生活服务,勾勒智慧共享包容的乡村数字化生活圈。依托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顺势而为地建设契合乡村场景的数字生活平台,集成事务办理、求职应聘、生活超市等“云端服务”,提升乡村生活服务便利度;推广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养老等“互联网+”社会服务,促进乡村跨域共享城市优质公共资源;构建乡村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一站式提供丰富的影视、音乐、图书等数字文化资源,满足农民自我教育、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需求,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助力农民提升数字素养,跨越数字技术“使用差距”鸿沟。
数字生态,塑造乡村美丽风貌
生态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数据驱动”变革生态环境治理逻辑,推动乡村环境数据化监测、智能化评估、一体化管理,共同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风貌。
数字守护乡村优美环境。利用数字传感器、遥感、无线通信等技术,构建全方位的乡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生态数据共享平台,自动采集乡村大气、土壤、水环境数据,监测各类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时回传数据至监测中心,精准识别及预警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风险;结合数字地理、大数据分析,评估、回溯、预测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为生态环境精准治理、靶向施策提供支撑,守护乡村生态安全防线。打造乡村人居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乡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公厕、保洁设施、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管护。
数字引领乡村绿色风尚。利用网络渠道,畅通村民监督反馈乡村环境问题的途径,构筑全方位的生态环境“情报网”;推广移动终端APP“垃圾分类积分奖励”“碳积分兑换”等机制,激发村民保护环境的能动性,共创乡村绿色新风尚。利用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渠道,面向庞大乡村用户群发布多样化的环保宣传素材,共建乡村生态新风貌。
数字治理,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挖掘数字技术的无边互联、开放共享、互动创新价值,凝聚协同共治、高效善治的新型乡村治理共同体,推动健全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
数字协同乡村治理主体。依托现代通信技术、数字平台等,通过数据要素的跨域联动,将地方政府、村委会、村民、社会组织等涉农主体聚合到同一数字空间,回应多元主体需求、寻找利益“最大公约数”,促成多方协作包容共治格局。村委会及上级政府做好乡村数字治理服务者,依托数字村务信息平台,畅通信息公开、处理和反馈渠道,实现透明高效、信息共享;借助大数据动态跟踪村民诉求,响应急难愁盼问题,实现重心下移、服务下沉。借助数字工具强化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如,通过数字化投票渠道在选举、村庄规划、公共设施建设等村务决策中行使民主权利,利用线上互动交流社区表达诉求、建言献策、民主监督,激发乡村自治的内源性动力。
数字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利用移动网络与终端、一体化政务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等数字赋能工具,整合协调治理资源、创新乡村“数治”方式,促进乡村治理精准化、高效化、科学化。借助智能手机、物联网、移动网络等,实时采集人员流动、土地利用等村情,精准推送政策法规、通知公告、办事进程等信息,破解“管不着”“管不好”困境,提升乡村治理精准性;构建一体化电子政务平台,集成行政办事、土地管理、意见咨询、公共服务等“云端服务”,“一网通办”促进乡村治理高效化;结合乡村场景数据与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乡村治理数智化决策系统,支撑综合安防、环境监测、产业管理等科学决策,引导乡村由“人治”转向“数治”,持续迭代乡村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