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记,这40亩地真能种出猕猴桃?咱以前可从没种过这稀罕果子!”商河县龙桑寺镇任家村的田埂上,蹲在地上查看土壤的“第一书记”张彩瑞笑着说道:“大娘您看,咱这砂质土透气好,商东河就在边上,旱能浇、涝能排,咱这条件堪比猕猴桃主产区啊!”
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集体收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推动乡村振兴,龙桑寺镇目前正在商东河及大沙河沿岸打造“十里果廊”项目,大力发展林果产业。2024年深秋,商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派驻任家村的第一书记张彩瑞在走访调研时,就盯上了村西商东河东岸那片闲置的集体土地。“不能让好地荒着,得找个能让村集体和村民都受益的产业!”张彩瑞的话掷地有声。
摸准“土脉”:从“观望犹豫”到“齐心实干”
任家村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典型的鲁北自然村落,地势东高西低,南凹北凸,缓缓倾斜。此前村集体土地零散种植着杂粮。张彩瑞带着村支书和党员代表跑遍了周边县区的林果基地,还把村里的土壤样本送到专业机构检测。当得知村里的气候、土壤、水源完全符合猕猴桃种植条件时,他立刻召集村民开起了“院坝会”。
“我觉得悬,种坏了咋办?”村民张云泽的顾虑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张彩瑞没急着反驳,而是拿出算盘算开了账:“咱种的是水杨桃根系的优质猕猴桃,40亩地能种4400棵,盛果期每棵保守产100斤,按3块钱一斤算,一年毛收入就有130多万!除去前期投入和管理成本,村集体每年能增收30万!”
为了让大家种的安心,张彩瑞还协调帮扶资金,邀请农业专家驻村指导,组织党员带头签订“责任田”。老党员王正第一个举手,“我种了一辈子地,跟着张书记干,心里踏实!”
经过多轮走访调研和专家论证,“任家村猕猴桃种植项目”最终在村委会上顺利通过。“以前种玉米小麦,一亩地一年也就赚点辛苦钱,现在跟着集体种猕猴桃,村集体的荒地利用起来了,还能在园里打工挣钱,咋能不支持?”村民孟德龙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
挂图作战:从“荒滩闲地”到“产业良田”
2025年8月,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任家村猕猴桃种植项目正式开工。在项目施工现场,一张详细的“作战图”挂在临时指挥部墙上:苗木采购、种植穴开挖、灌溉系统安装等任务,都逐一标注着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
“这种植穴得挖60厘米直径、50厘米深,咱的工人都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张彩瑞拿起卷尺走进田间,随机量了两个土坑:“你看,这两个都达标,但得盯紧后期的基肥填埋,复合肥、营养液都必须按量施足,这是猕猴桃扎根的关键!”
项目推进中,最让村民惊喜的是“水肥一体”灌溉系统的安装。“以前浇地得挑水漫灌,一亩地得折腾大半天,现在简简单单地操作两下,水和肥直接送到猕猴桃根上!”参与安装的“村民施工队”擦着汗说。为了及时、安全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张彩瑞身体力行跟着施工队忙碌,不仅协调资金购置了水泵和智能监控设备,还组织村民搭建了2米高的防护围栏,为果苗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硕果可期:从“单一种植”到“融合发展”
如今走进任家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整齐的水泥立柱排列成行,翠绿的猕猴桃幼苗整齐地生长,远处的商东河波光粼粼,与隔壁50亩山楂园连成一片。“等明年猕猴桃挂果,咱就把这两片园打造成‘商东河采摘园’,搞休闲采摘、亲子体验,让一亩地生出‘三亩地的钱’!”张彩瑞指着规划图说。
夕阳下,张彩瑞沿着商东河岸巡查,手机里传来烟草专卖局同事的电话:“帮扶资金已经到位,后续需要帮忙也随时联系我们!”挂了电话,他望着田间随风摆动的猕猴桃枝叶,仿佛看到了来年挂满枝头的果实,看到了村民们脸上更灿烂的笑容。
从“荒田”到“果园”,从“顾虑”到“期盼”,任家村的猕猴桃种植项目不仅是一次产业升级的尝试,更是烟草帮扶力量扎根乡村的生动实践。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越来越多像张彩瑞一样的“烟草第一书记们”正带着初心与担当,用实干为乡村播撒希望,让致富之花在田野间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