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军营,他们手握钢枪,保家卫国;扎根田野,他们不改本色,争当“尖兵”。在汶阳,有这样一群“兵支书”,他们以冲锋姿态投身火热的乡村振兴新战场,扎根汶阳热土默默奉献,成为乡亲们的“贴心人”、致富路上的“领头雁”。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群可敬可爱的“兵支书”,聆听他们“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动人故事,感受那份在田野乡间续写的军人荣光。
董庙村的“希望田”:一位“兵支书”的十年耕耘。1978年3月,19岁的王新富穿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63军的一名战士。2014年,退伍多年的他,带着军人的硬核作风回到家乡,担任董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续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军旅生涯教会王新富的第一课,就是“责任面前不退缩”。2014年刚上任,他在走访中发现村民麦收时被泥泞路困住,当即立下“军令状”,“三个月内,必须让生产路通到田间。”他四处奔走筹资金、跑手续,硬是啃下这块硬骨头,三条崭新的生产路让收割机直接开到地头,村民们再也不用蹚泥送粮。
董庙村416户、1250人,却只有630亩耕地,人多地少是难题。王新富带着“在土地上做文章”的思路,把部队“精准攻坚”的方法用到发展上。看到闲散地块杂草丛生,他组织干部群众利用休息时间整治,每年增收3万多元;拆迁后的旧宅基地种上苗木,既美环境又增收益。
为寻找长效收益项目,他三赴山东泰尚黄精有限公司考察,最终敲定“村集体+公司”合作模式,流转150亩土地发展黄精规模种植。而他2014年引进的瑞鑫包装材料项目,早已让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62万元,这份成绩单里,饱含着他“让土地生金、让乡亲致富”的执着追求。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王新富常挂在嘴边的话。困难户董现国的家属不幸遭遇医疗事故,他跑医院、找律师,直到问题解决;考虑到老人不习惯上楼居住,2016年他推动建起能容纳30人的幸福院,让老人们安享晚年,他也因此获评“肥城市尊老敬老先进个人”。
棚户区改造中,他带着“钉钉子”精神入户宣讲,最多一户跑了13次,脚磨起水泡就贴张创可贴继续走。“住新房不是目的,住得舒心才是。”如今,新楼拔地而起,配套新修的村内道路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
十年风雨兼程,王新富用党员的初心和军人的担当,在董庙村的土地上种出了希望,结出了硕果。而这位“兵支书”的脚步,仍在为乡亲们的幸福生活继续向前……
从军营到商海再到沃野:这位“兵支书”的“军功章”
1976年出生的李英军,18岁参军入伍,成为51396部队的一员。在火热的军营熔炉里,他凭着过硬的素质和坚韧的意志,4次荣膺嘉奖,3次获评“优秀士兵”,不仅练就了“铁身板”,更淬炼出不怕苦、不服输的韧劲儿。1999年,李英军光荣退役,回到了家乡袁寨村。
脱下军装的李英军始终保持着敢闯敢拼的劲头,凭借着灵活的头脑,他踏上了创业之路。2000年,李英军在家乡创办糖果精包装厂,为20多位乡亲解决了就业难题。次年,他的两家面食加工厂凭借诚信经营,成为带动周边经济的引擎。商海沉浮十余载,积累了经验,也让他对家乡的发展瓶颈看得更清。
2021年年初,村民将信任的“接力棒”递到他手中,这位退伍兵挑起了新担子。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他发挥军人“侦察”本领,带领村“两委”班子,一头扎进田间地头、闲置厂房,全面细致地摸排家底,建立清晰的资产台账。
有了清晰的家底,李英军的思路活了。他果断抓住镇里招商引资的契机,将闲置原活塞厂出租,引进粮食深加工项目,解决20余名村民就业难、收入少的问题。此后,300万肉鸭养殖项目落地、鑫欣饲料厂进驻……沉睡的资产被一一唤醒,接连引来“金凤凰”。他常说:“部队教我‘不打无准备之仗’,发展产业也是这样,得让老百姓真真切切看到收益,看到希望,他们才会跟着干。”
李英军深知,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在他的带领下,袁寨村的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垃圾坑蝶变为4800平方米的党建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投资改造的徽派风格村委大院,让便民服务更有温度;村内村外道路硬化、桥梁升级、生产路畅通,条条坦途铺到了村民心坎上;困扰多年的污水坑被彻底清理,臭气熏天成为历史;困难群众的危房得到翻盖,村卫生室添置了新设备……
从热血军人到致富能手,再到“兵支书”,李英军退伍不褪色,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初心和使命。李英军的办公桌上,还摆着当年在部队获得的“优秀士兵”奖章。他说:“军装脱了,但军人的本分不能丢。守着袁寨村的老老少少,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就是我现在的‘军功章’。”
铁甲精神铸就乡村振兴梦:他的十八年坚守。1978年3月,19岁的马兴杰胸佩红花踏上军列,来到山西长治坦克乘员训练基地。1982年,因伤病他脱下戎装,但“敢打必胜、甘于奉献”的军人本色,已深深烙入骨髓。2007年10月,马兴杰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另一种冲锋的姿态站在了马东史村发展的崭新起点上。
自上任伊始,马兴杰便以饱满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踏实勤勉的作风,全身心投入村庄建设。他打响人居环境整治这场“攻坚战”:率先完成“户户通”,硬化道路1700余米,铺设雨污分流管网;同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两年栽植苗木2万余株,实现村庄“四季见绿、三季有花”的美丽蜕变。
去年,大汶河文化旅游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全面铺开,清障任务艰巨。彼时,马兴杰正经历着脑溢血病痛后的艰难康复期,腿脚行动极其不便。然而,在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村民们时常能看到那个熟悉而蹒跚的身影。身体未愈,他却坚定地说:“我是村支书,清障任务重,我在现场盯着才安心。”
即使步履维艰,他为民谋福的脚步从未停歇。自2020年起,他带领群众精心打造徽派一条街,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改造提升党建广场,新建民俗博物馆,建成800平方米娱乐广场和工会驿站,小车能停,大戏能唱,老人能歇脚;新装数百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夜归路。发展村集体经济,他更拿出了坦克兵的精准计算:利用闲置屋顶安装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6-7万元;积极争取电代煤项目,让340户群众告别烟熏火燎,用上了清洁能源。
从铁甲滚滚到沃野千里,马兴杰用军人的忠诚和农民的朴实,把昔日“后进村”锻造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退伍不褪色,乡村振兴就是我新的战场。”在这位“兵支书”的带领下,马东史村的每一天,都在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胜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