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长流水村迎来了一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党支部党员扎根长流水的田间地头、村落巷尾,用专业智慧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经院学子将科技赋能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主线,以“红色文化+文旅融合”汇聚乡村振兴力量,在服务基层的伟大实践中挥洒青春汗水,贡献青春智慧。
校地联动: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双方就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红色文化育人基地建设进行深度交流,充分将我校的人才优势和长流水村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构建“高校+农村”长效合作机制,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经院智慧,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共同书写校地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红色铸魂:激活文化内生动力
实践团成员踏上红色背篓小路,聆听背篓故事,追忆革命精神。在炎炎烈日和崎岖山路中重走背篓路,亲身感受红色背篓背后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红色精神,体验红色背篓担当,感悟背篓人“背出忘我、背起希望、背满梦想”的初心和信仰。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走进革命旧址,重温革命历史,感悟初心使命。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和故居,深入了解抗战时期平西军民的英勇斗争历程,向革命先烈表达崇高敬意。
调研筑基:深挖农旅发展模式
实践团成员深入探索了长流水村精品民宿、鄉野咖啡和栗香漫谷生态园区等新兴业态,重点了解当地“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通过与游客、经营者的面对面交流及问卷访谈,收集游客对环境、服务、配套设施及活动丰富性的评价与建议,为长流水村优化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创意手举牌,在栗香漫谷生态园区内的网红打卡点为游客和村民提供免费拍照服务,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中,为探索新兴文旅发展模式提供创新路径。
数字创新: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实践团成员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打造长流水村云展厅,通过全景影像、现代科技全方位展示乡村风貌,构建起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数字文化空间,让乡村文化从“线下守护”走向“云端共享”。实践团成员创新开展经济学院学生特色工作“数字赋能乡村照相馆”,运用数字技术修复还原老照片,让泛黄的记忆重焕光彩。
经济学院充分将我校的人才优势和长流水村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构建“高校+农村”长效合作机制,集思广益、创意迸发,经院学子以设计为笔为文旅发展勾勒蓝图,以实干担当为基,以创新智慧为翼,为产业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从红色寻访到产业调研,从数字技术到文创设计,经院学子以脚步丈量乡村,用智慧赋能发展。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