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池州市积极挖掘退役军人潜力,培育了一支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充满活力的“兵支书”“兵企业家”“兵宣讲员”队伍,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挥洒汗水,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乡村治理新路径,“兵支书”破解矛盾纠纷
“有你这么做事的吗?”“你这人是一点情面都不讲!”村民徐某和刘某因稻田“稻油轮作”地块交叉产生纠纷。“兵支书”金孝杰听闻后组织红星评理员就地评理,听取双方的诉求和想法。经调解,双方握手言和。
“90后兵支书”金孝杰,五年的军旅生涯磨炼了他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作风。回到家乡后,他担任东至县花园乡花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带领党员干部建强支部堡垒,创新工作方式,成为让群众满意的村党支部书记。
在他的带领下,2022年6月,花园村创新打造了“红星花园”基层治理本土品牌,以小支部凝聚大能量、小板凳化解大问题、小网格服务大民生,基层治理成效突出。金孝杰探索推出“红星工作法”,运用建红星评理室、设红星调解员、开红星宣法课、办红星积分店等方式找出基层矛盾纠纷“最优解”。2023年花园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池州市积极引导退役军人当好乡村治理排头兵,建立乡镇(街道)班子成员与“兵支书”“一对一”帮带机制,在政策、项目、资金上向“兵支书”所在村倾斜。将功臣模范、“兵支书”等纳入基层服务中心(站)“老兵调解员”队伍,成功调解矛盾纠纷587件。
引领产业新升级,“兵企业家”助力乡村振兴
对于让一条鱼游出亿元产业链,“铿锵玫瑰”女兵刘文涛很有经验。2004年从部队转业后,她利用池州“鳜鱼之乡”地域品牌,创立了一家聚焦鳜鱼养殖、保鲜、加工等环节的生态农业公司。刘文涛与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成立鳜鱼研发中心,公司被授予池州市创业孵化基地的称号。“公司设立退役军人专项岗,退役军人优先录用、优先培养、优先发展。”刘文涛信心满满地说。
走进贵池区梅村镇乡村振兴产业园,一股淡淡的艾草清香扑面而来,一条条生产线在紧张地忙碌着,卷艾条、制香包、做艾枕……“2024年,公司生产加工1500多吨艾草,营收1500余万元,带动130位村民就业。”退役军人企业家华俊介绍,他创立的农业发展企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户”艾草种植模式,以当地艾草基地为基础,为周边村民提供免费培训和技术支持。目前,该公司艾草种植面积达5000亩,每年为当地村集体带来5万元的收入。
据悉,池州市共培育军创企业298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有12家,累计带动200余名退役军人及军属就业。返乡退役军人创办领办的家庭农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带动周边300余名村民就业。
培育文明新风尚,“兵宣讲员”传承红色基因
一身绿军装、一双解放鞋,他用脚丈量新棚村的每寸山河土地,他奔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他就是石台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七都镇新棚村乡村振兴指导员江洪。现在,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职务——红色宣讲员。
2017年,江洪到新棚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他听说了这里发生的红色故事,发现具有开发价值,便积极谋划项目、收集材料,带领村“两委”建成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开馆以来,他义务担任红色宣讲员,上万人次的参观,成百上千场的讲解,沙哑的嗓子、酸胀的双腿是讲解工作授予的“勋章”。在江洪看来,在村工作了五年,这里的久远传说、红色记忆或者鲜活的身边事早已融入他的血液,能够通过一遍遍讲解,把他心中的新棚说给大家听,这也是一种幸福。
江洪只是池州市“兵宣讲员”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池州市从300多名推荐候选人中遴选组建了由英烈荣光讲解员队、英烈后人宣讲队、薪火传承宣讲队、功臣模范宣讲队组成的“红耀池城宣讲团”,每逢开学季、抗战胜利纪念日等节点便积极播撒爱党爱国、崇军尚武的种子,累计宣讲2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