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生态宜居是至关重要的底色。近年来,甘肃省皋兰县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以“村村万树”为目标,建立绿化管护长效机制为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进一步扮靓县城颜值、改善乡村风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家园,绘就生态振兴的崭新画卷。
因地制宜构建生态屏障
全县各镇村按照环境、气候等因素,编织绿色屏障,打造“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生态画卷。
据皋兰县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徐谋廷介绍,全县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地理区位、气候特征与土壤条件纳入树种筛选核心标准,根据不同村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石洞镇特别是名藩大道等人流车流密集的区域以景观功能为导向,规模化种植紫花槐、红叶李、紫叶矮樱等观赏树种,通过错落搭配形成四季观景长廊。在偏远村庄,则选择耐旱、耐贫瘠的树种,如侧柏、油松、刺槐等,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绿美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在什川镇万亩梨园,游客们穿行于百年古梨树间,体验着“春赏花、夏乘荫、秋摘果、冬赏雪”的生态旅游新模式。什川镇依托万亩梨园打造众多特色文旅活动,通过“赏花+采摘+民俗表演”链条式体验,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集群发展。并积极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如梨花节、农民丰收艺术节、民俗文化体验等,以“一村一品”特色为抓手,深度挖掘乡村生态资源与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同时,什川镇在黄河沿岸发展苹果、梨、桃等经济林果,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美化乡村改善生态环境
“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县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挖掘绿化潜力,重点在村文化广场、道路、房前屋后、庭院角落等空间,大力栽植乡土树种和特色经济树种,着力构建乡村绿化美化新格局。
据皋兰县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学军介绍,全县将重点推进城乡绿化提升、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培育和生态屏障巩固五大方面工作。实施14万亩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在全县各行政村“五边四旁”区域栽植苗木4.1万株,同步推进850亩特色经济林果改造提升,在东西两山补植乔灌木100余万株,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
长效机制守护绿色财富
在县城东山绿化基地,专职护林员正在巡查林区。“我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护体系,126名护林员实现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生态护林员、专职护林员的巡护作用,做好树木的日常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徐谋廷介绍道,全县创新“专业队伍+村民共管”模式,将绿化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推行林长制责任考核。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入滴灌养护、无人机巡检等新技术,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2%以上。预计到2026年,全县共建成“村村万树”行动达标村35个,实现“村村万树”全覆盖,村村有林、户户见绿、处处显景。
如今,走进皋兰县的各个村庄,处处可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景象。乡村环境的改善,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未来,皋兰县将继续深化“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和乡村绿化力度,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绿色竞争力,实现生态、富民“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