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驻地酒店,窗外是陕北缓缓流淌的夜风,室内却是一派热烈景象。几张木桌拼成的长桌旁,十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有人拿着相机回放今天拍摄的画面,有人正盯着电脑屏幕推敲稿件的结构。他们时而讨论构图的角度,时而安静倾听彼此对稿件写作的见解,老师们则在一旁带着微笑细心的点拨。这是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乡村全面振兴”主题新媒体实践教学活动的一个夜晚。
2024年4月7日至17日,在课程教师王改花、杨忠杨、强立横、刘昱等人的带领下,2024级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走进关中与陕北的乡村,以镜头为笔、脚步为墨,记录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这段旅程,不只是一次田野调查与采风之行,更是一次青年学子用影像和文字与时代对话的过程。
红色文化: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这片革命热土有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党的发展脉络为主线,结合历史节点,通过真实史料、复原场景和多媒体互动,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抗战指挥中心等重要历史阶段。师生们聚精会神地倾听讲解员的沉浸式讲解,了解了党的发展脉络和延安精神的内涵。展馆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珍贵影像,使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师生们深入村落学习这里的“大学问”。同学们跟着讲解员,参观了知青旧居、村史馆、沼气池等地。村史馆里,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件,展示着梁家河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让同学们对乡村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当地的主题邮局,工作人员马晓霞说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九年,亲眼见证了梁家河的发展与变化,游客逐年增加,邮局的业务也蒸蒸日上。课程负责人王改花说:“课程实践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切实感受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伟大变革,进一步坚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想信念。”
枣园、鲁艺……每到一处,大家都认真驻足观看,仔细聆听讲解,透过陈列的革命文物,想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近一些。通过现场拍摄和素材收集,大家也在思考如何结合所学专业,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讲好新时代的红色革命故事,让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穿越时空界限,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产业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在陈炉古镇,师生们深入陶瓷工坊,感受“泥与火”的艺术语言。这座因陶瓷而闻名的千年古镇,近年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一间陶瓷工坊内,几位学生围坐在正在拉坯的童师傅身旁。他衣袖挽起,双手沾满泥浆,轮盘旋转间,一只陶坯渐渐成形。学生们一边拍摄一边采访聆听,眼神里闪烁着对技艺的敬意。省级非遗传承人童师傅三十年坚守陶瓷技艺,在党组织推动的“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受益颇丰。“国家那时候政策也好,然后组织我们去外地去学习,然后去开了一下眼界”童师傅向采访学生说道。2014年,依托党员人才培育政策,他获评“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成立陶瓷非遗示范工作室,研发“画中画”粮仓罐等文创产品,并探索年轻化、定制化路线,让古老技艺在创新中迸发活力。
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当年革命先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让这里旧貌换新颜,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延安的一块红色招牌。师生一行人深入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革命故居、万亩良田等地抚今追昔,实地考察了当地通过农、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感受南泥湾精神的代代传承,也看到了当地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结合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集观光、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产业模式的突出成就。来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张璐同学看到如今南泥湾的变化,感慨颇深:“以前觉得荒凉,现在的南泥湾村容整洁、光景如新、生机盎然”。同学们在实践中见证了发展,感受了变化,强化了认同,树立了理想。
渭南市白水县素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白水县委、县政府锚定乡村振兴战略,将苹果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师生一行走进白水苹果示范园,沉浸式体验果树的培育与管理过程。在管理人员细致地介绍下,大家了解到花期管理对果实品质的决定性影响:较小的花朵需要及时掐除,以确保树木集中养分孕育出色泽鲜艳、口感上乘的果实。同学们还亲自参与了掐花实践,在田间地头体会到农业生产的智慧与辛劳。随后,大家一同品尝了冷库中保存的苹果,了解了苹果产业的加工和仓储要求,感受到劳动成果的甜美。此次调研不仅让同学们直观理解了“产业兴则乡村兴”的深刻内涵,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苹果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的活力与希望。
白水县同样以杜康酒和优质豆腐闻名,杜康酒坊飘出的酒曲芬芳与豆腐作坊升腾的豆脂清香,正在乡村振兴中酝酿出新的生机。白水人深谙“无工不富”的生存智慧。今天,在杜康古法酿酒工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契机下,当地建成智能化酿酒产业园,将传统工艺与生物工程技术结合,使出酒率提升。发酵车间里,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体验酿酒过程,品尝杜康酒。豆腐产业的蝶变同样令人惊叹。当地龙头企业建成全自动生产线,保留传统工序的同时,开发新产品。同学们品尝热气腾腾的豆制品时,明白了为何豆腐宴特色餐饮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酒香与豆香交织的产业链上,正迸发出强劲的经济动能。带动农户增收,昔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展现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风貌。
传统文化: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根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陕北民歌博物馆里,除了有实物展品,还有声光电形式的场景再现,更有当地民歌传承人的现场演绎。博物馆负责人周先生说“正是政府的重视与歌唱家前辈们的努力,促进了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扬。”在这场“听”和“光影”的实践中,大家学到的不仅是非遗文化传播的路径,更明白了音乐如何成为一种情感的纽带,把土地与人、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在采写和拍摄的实践中,提升了艺术审美。
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等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大胆的用色和夸张的造型,展现了安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在安塞文化艺术中心,师生们感受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镜头里的剪纸图案、录音中的民歌旋律、笔记本上的密密麻麻文字,都是他们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方式。学生们通过拍摄、记录与交流,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不仅延续记忆,更融入当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在记录的同时,师生也在思考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文化传播,他们发挥学院智能媒体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资源优势,结合AIGC技术,将镜头中的非遗元素转化为可计算、可交互的数字成果,对安塞腰鼓、剪纸、民歌等传统元素进行“双创”转化。这些实践不仅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表现形式,也加深了学生对非遗内涵的理解。
从关中平原到黄土高原,师生们跨越千里,行走在乡村与城市之间,走访在田野与博物馆之间。这场以“行走”为课本的采风实践教学,是一场没有教室、没有黑板的课程,却让学生们对新闻采写与数字摄影有了最鲜活的理解。大家在一次次按下快门与提问之间,渐渐明白了讲好中国故事,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种情感与责任。通过挖掘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他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振兴的号角,更是一场文化复兴的旅程。一行的学生们就像是这个时代的年轻记录者,用影像与文字,把属于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故事,讲给未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