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1527511756@qq.com
当前位置:乡村振兴网>> 要闻>> 三农>>正文内容

西双版纳:深耕“三农”沃土 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2025年11月10日 来源:澎湃新闻

当“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时光卷轴行至收官节点,西双版纳的雨林秘境已镌刻下五载奋进的深刻印记,澜沧江畔正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值此,西双版纳州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决胜‘十四五’迈上新台阶”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全州上下以“绿”为发展底色、以“实”为履职标尺的奋斗实践,系统展现边疆大地在生态保护提质、产业转型升级、民生福祉改善等领域的扎实成效与鲜活案例。让我们共同翻阅这五载时光答卷,在回望奋进历程中凝聚前行力量,在展望发展蓝图中明确奋进方向,携手迈向新征程的壮阔未来。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西双版纳的田垄间硕果飘香,村寨里暖意融融。五年来,州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锚定“三农”工作重心,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在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产业升级、乡村建设等领域攻坚克难,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愿景成为生动现实。

守牢两条底线夯实发展根基

“十四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始终将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硬举措筑牢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根基。

粮食安全方面,全州锚定“稳面积、增单产、增总产”目标多措并举,累计完成粮食播种总面积629.5万亩,总产量243.31万吨,实现连年稳增。稻谷单产从2021年的481.70千克增长至2024年的495.15千克,比全省稻谷单产高43.8千克/亩,比全国稻谷单产高18.17千克/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906.4万亩次,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至5.81等。同时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危害损失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让“米袋子”更稳、“菜篮子”更丰、“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全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出台40余项衔接政策,构建“帮县包乡带村”帮扶体系。累计投入各类帮扶项目资金66.29亿元,形成资产6916个,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77亿元,产业帮扶资金占比保持在50%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率和“双绑”覆盖率达100%。通过沪滇劳务协作,帮助11337名劳动力实现就业,“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实现“动态清零”。截至目前,全州18615户72100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中,风险消除率(按人数计算)达80.7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5,优于全国、全省差距水平,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激活产业引擎驱动农业升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西双版纳州立足热区资源优势,以农业现代化为方向,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乡村产业“规模”与“内涵”双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码,累计实施18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建和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39.88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33家,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85%,居全省前列。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建成种植业设施20.85万栋,设施面积47.65万亩,蔬菜、蓝莓设施化率分别达18.51%和100%,农用无人机、田头冷库等现代化装备广泛应用,农产品低温预处理率达25%以上。

种业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四川农业大学西双版纳南繁育种基地,吸引玉米研究所育种站、国家重点实验室试验站等科研平台落户,景洪市被列为2025年制种大县奖励基地县,46家水产苗种场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保障。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凸显,2024年茶叶种植面积143.17万亩,干毛茶产量5.98万吨,产值42.72亿元,53.17万亩有机茶园成为品质标杆;热带水果种植面积92.33万亩,农业产值66.95亿元,新奇特水果试种推广成效显著。5年来小糯玉米建成全省最大生产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达138.84亿元,产品远销海外;咖啡、中药材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

品牌建设持续发力,累计223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69个产业基地认证为“绿色食品牌”基地,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个、云南省著名商标12个,5个特色农产品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家企业种植、加工的“拇指玉米”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6家茶企跻身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品牌溢价效应不断释放。

扮靓乡村颜值厚植民生福祉

以宜居宜业为目标,西双版纳州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让农村既有“体面”更有“内涵”,农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奔头。

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累计完成32943座农村户厕、428座卫生公厕改建,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从52.36%提升至81%。村庄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达94.99%,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9.25%,建成省级绿美乡镇9个、绿美村庄18个,州级绿美村庄600个,勐海县曼拉村、景洪市曼费村的整治成效获全国政协、农业农村部肯定。

边境村寨建设持续提质,整合4800万元资金整治提升26个薄弱边境村小组,77个项目开工率达100%,工程总进度达54.14%,通过强化基层党建、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实现边境村寨“守得住国门、富得了百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01%,农膜回收率86.95%,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83.05%,薇甘菊防除率92.12%,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互动。

乡村新业态蓬勃发展,整合近3亿元资金打造103个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古茶园亩均产值达1.87万元,古茶山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均突破20万元。推广“三曼”模式,打造8个乡村旅居综合体示范点,“周末赶摆”“雨林徒步”等新业态带动乡村旅游接待590万人次,总花费达43亿元,让乡村成为宜居宜游的“诗和远方”。

深化改革创新释放内生动力

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西双版纳州不断深化农村领域改革,激活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507.9万亩,发放土地经营权流转证1631本,景洪市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宅基地管理不断规范,设立225个村级建房协管员,宅基地申请审批率达92.6%,有效保障农民住房权益。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争取中央、省级资金8610万元扶持144个村发展集体经济,2024年底全州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13亿元,较2020年增长67.21%,225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持续规范,2024年排查的1126个问题全部整改完毕,2025年问题整改率达90.89%,闲置资产资源逐步盘活。

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出台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培育农业企业3005户、农民合作社2981个、家庭农场4694个,县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87户。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995人、乡村工匠173人、致富带头人707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5项,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1,2024年农业投资同比增长24.1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万元,较2020年增长36.4%。

展望“十五五”续写振兴新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双版纳州农业农村局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未来五年,将持续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强化种业振兴和农机装备支撑;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优“土特产”文章,深化一二三产融合;培育乡村人才队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五载耕耘结硕果,砥砺奋进再扬帆。西双版纳州将以“十四五”成就为基石,以“十五五”规划为指引,持续深耕“三农”领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责任编辑:吴青
相关推荐
西双版纳:深耕“三农”沃土 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五载耕耘结硕果,砥砺奋进再扬帆。西双版纳州将以“十四五”成就为基石,以“十五五”规划为指引,持续深耕“三农”领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详细]

四川人保财险:党建联建锚定“三农”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深度融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人保财险”)各级党组织精准锚定“三农”发展与民生保...[详细]

锚定"三农" 重中之重 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三农”工作的部署释放了哪些信号?面向“十五五”,如何优先补上“三农”短板?记者对话种粮大户、基层干部和“三农”专家,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期盼,记录他们的观察和...[详细]

返回顶部